首页 > 行业资讯

中国正式迈入海上风电时代

添加人:admin 发布时间:2009/10/23 14:09:29 来源:中国换热器网


 
  跑马“圈海” 
  与中国陆上风电场多处在偏远地方不同,中国东部沿海的近海风电场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风电开发后的电网并网和输送相对方便,对于缓解中国东部能源紧张具有重要意义。
而中国近海海域风电“先天良好”,预计整个海上风力资源达到750吉瓦(7.5亿千瓦),当然,这些不可能全部转化成电能,但即使只用其中的10,中国近海风电容量也将超过整个欧洲的容量,而欧洲是目前世界上海上风电发展早和发达的地方。 
  早在今年年初,张国宝就表示,政府将对中国海上风电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也曾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国家能源局将积极提供支持和政策扶持,并确定数家有实力的风电企业建设海上风电开发的示范项目。 
  目前,除了已经成功并网的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全国各地也纷纷投入海上风电场的战局。仅在江苏,除目前国内也是世界单期规模大的风电项目――东台2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已开工建设外,还有大丰、如东、响水、滨海、射阳、南通等多个风电项目已启动或获准建设。 
  据CBN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酝酿及在建的海上风电场至少还包括:广东湛江、广东南澳、福建宁德、浙江岱山、浙江慈溪、浙江临海、山东长岛等。 
  对此,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评述说,在陆上风电场基本被“跑马圈地”占得差不多之后,“现在又到了‘跑马圈海’的时代,各发电集团都在跟进。” 
  与各地积极“圈海”形成照应的是,中外各大风机巨头也是“摩拳擦掌”,动作频频。 
  作为东海大桥风电场风机的供应商和承建方,国内大的风机制造商华锐风电已经在江苏盐城布局一个风电产业基地。据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介绍,该基地已实现了3兆瓦风机的批量生产,明年将加大对5兆瓦海上风机及潮间带风机的研究力度。 
  无独有偶,作为此前两年执国内风机制造牛耳的新疆金风科技,也在盐城投资1.05亿元,设立海上风电机组产业化基地,目标直指盐城这个中国未来大的海上风电基地。金风科技CFO余丹柯表示,该公司正在研发能抗海水腐蚀的风机。 
  此外,上海电气、中船重工、广东阳明等诸多国内风机厂商均有大胆动作。其中,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更是爆出将投资50亿研发海上风机的消息。 
  国际风机巨头们也不甘示弱。国际大的风机制造商丹麦维斯塔斯此前高调宣布,该公司将在中国建立海上风电办公室,而其位于天津的工厂已具备生产海上风机能力。 
  近年来在国际海上风电领域风头甚劲的德国西门子,已经于今年5月在上海投资接近6亿元建设叶片厂,至明年,这个占地18万平方米的叶片厂将具备生产高3.6兆瓦风机叶片的能力。 
  而国际上另一风机巨头,美国通用(GE)公司目前虽在华尚无海上风机的产品,但据CBN记者获悉,该公司正酝酿于今年年底前在华推出专门针对中国潮间带特点的风机。风险防范 
  不过,热闹的市场背后,可能暗藏风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业界人士向CBN表示,虽然批并网发电的海上风电机组由国内大的风机制造商华锐风电承造,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对于5年前刚刚进入风机制造领域的华锐来说,海上风机是其完全陌生的领域。 
  “华锐的胆子很大,但海上风机比陆上风机要复杂得多,且海上工况(与陆上)也完全不同,这对于华锐将会是一个挑战。”上述人士表示,“即使风机核心件能保证20年安全使用,一些常用件也很可能出现故障,而往返于海上对那些高达上百米的风机进行维修,成本很高。” 
  接受记者采访时,维斯塔斯海上业务总裁简森也一直在强调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你必须对海洋的情况有非常深入和细致的了解,比如说,海浪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风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潮汐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洋流的情况怎么样。”简森说,“我们在英国有一个项目,潮汐每天的差距非常大,能够达到8米,另外,洋流情况也非常复杂。” 
  据简森介绍,对维斯塔斯而言,每一个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需历时18至24个月,“这里不包括计划的时间,建设周期之前,你就应该完成相关的规划和相关的准备工作。我们的经验是,准备的时间越短,你到后面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可能性更大。” 
  但简森说,维斯塔斯对于中国海洋的地质条件和相关海洋情况并不掌握。 
  这确实是中国海上风电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直至去年,中国政府才与欧盟联合实施“中国近海风能资源评估与近海风电场可行性研究”项目,以期对中国近海风资源状况做出评估,以及风电场建设可行性做出预判。 
  不过,据一位参与项目的内部人士介绍,该项目其实并未得出详尽的结果,“(该课题)与其说是得出了一个结果,不如更准确地说,是形成了一套可以指导本土企业如何实现在近海更好测得风速及其他气候、海洋条件的‘方法论’。” 
  对于刚刚拥有了“方法论”的中国,何时准确掌握近海风电场的风速、风向、湍流、洋流、海洋地质条件等,将是一个时不我待的迫切任务。 
  而中国近海风场的另一个挑战则在于,这里的绝大多数风机均从欧洲引进技术,而太平洋的台风,对于习惯了温暖湿润的大西洋西风的欧洲风机而言,可能将是其“不可承受之痛”。 
  尽管中国的风机制造商们都对风机做出了改良,但“风机需要在非常恶劣的自然条件中进行很长时间的实际检测,绝大多数中国风机制造商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上述业界人士表示。 
  作为世界上个进入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厂商,简森表示,维斯塔斯确实在其个海上风电场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对机型进行了相应的改进。